• <abbr id="k8iu8"><th id="k8iu8"></th></abbr>
  • <abbr id="k8iu8"><option id="k8iu8"></option></abbr>
    人民網
    人民網>>四川頻道>>基層聯播

    達州宣漢:“小辣椒”炒香鄉村致富“特色菜”

    2025年08月30日10:28 | 來源:人民網-四川頻道
    小字號

    “今年我種了4畝多點,畝均收入2700元,比種別的強多了!”達州市宣漢縣白馬鎮觀巖村村民蔣立明的賬本一目了然,這是宣漢眾多椒農的一個縮影。

    近年來,宣漢縣巧做“辣”文章,將治理撂荒地與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,充分利用東西部協作等資金,通過“訂單農業+”等多種模式,讓小辣椒成為壯大集體經濟、富足萬千農戶的“綠色引擎”,一條由火紅辣椒鋪就的產業振興之路,正在大巴山深處徐徐展開。

    盤活閑資源 “苦辣”變“香辣”

    面對盆周山區土地撂荒的共性難題,宣漢縣沒有“一刀切”,而是引導各鄉鎮因地制宜,精準施策。

    毛壩鎮看準市場,果斷決策,改變策略,順應市場需求,毛壩鎮天坪村黨支部書記王同軍介紹道:“我們采取以‘黨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’模式迅速開展,實現統一技術、銷售,讓農戶‘輕裝上陣’。今年,通過整治撂荒地和閑散地共計27畝,全部用于種植辣椒,預計產量約1.3萬斤,收益達3萬元左右。”

    白馬鎮觀巖村創新“村集體墊資育苗+保底訂單收購”,徹底打消村民“種了怕賣不掉”的顧慮;南坪鎮則立足高山生態,發展“訂單式”高山生態辣椒,打造標準化示范基地。

    模式雖有差異,但目標一致。將閑置土地的“苦辣”變成農民增收致富的“香辣”。據了解,僅這3個鄉鎮的辣椒種植面積就已超過2700畝,昔日的撂荒地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。垂涎欲滴的“小火炬”正成為傳遞千家萬戶的“致富經”。

    延伸產業鏈 “辣椒”變“辣椒+”

    產業要長遠,光靠種植不行。宣漢縣深諳此道,著力在“延鏈、補鏈、強鏈”上下功夫。

    產前,宣漢縣農業部門組織專家統一技術培訓,推廣“統防統治”。產中,志愿者們下沉田間地頭助農采收,而最重要的環節在產后。南坪鎮鳳凰村爭取省級資金300萬元建設的辣椒加工廠一期已投產,年可加工鮮椒2000噸,這意味著辣椒不僅能鮮賣,更能變成干辣椒、泡椒、辣椒面等高附加值產品,實現“身價”倍增。

    “我們明年計劃引進泡椒加工企業,把二荊條辣椒深加工成泡椒等高附加值農產品,真正讓二荊條辣椒成為富民興村強鎮的特色產業。”白馬鎮副鎮長李從歡信心十足地介紹道,這正是宣漢縣推動辣椒產業從“賣原料”向“賣產品”轉變的一個縮影。

    椒農笑盈盈 “個體”變“共富”

    火紅的產業,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收益。小辣椒正成為連接集體與農戶的紐帶。觀巖村黨支部書記蔣莉算了一筆集體賬,“通過發展辣椒產業,帶動65戶農戶就近就業,戶均增收3000元,村集體增收4萬余元。”而南坪鎮的規模更大,“我們全鎮11個村共種植辣椒2200畝,預計今年辣椒產業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50萬元,帶動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。一個個小辣椒就像一個個‘小火炬’一樣,把增收致富的秘訣傳遞給千家萬戶。”南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欣喜地說。

    “毛壩模式”“白馬實踐”“南坪路徑”……宣漢縣多個鄉鎮的成功探索,共同炒香了集體經濟致富這盤“特色菜”。

    近年來,宣漢縣通過招商引資,成功引進加工企業2家,建設加工廠2座,形成了以南坪鎮、老君鄉為核心帶動周邊鄉鎮發展朝天椒的訂單式產業,產品遠銷湖北、成都、重慶等地。

    目前,宣漢縣種植辣椒品種主要有二荊條、朝天椒、菜椒、本地辣椒等,共計9000畝左右,產量約1.2萬噸,產值6000萬元以上。(張平、王小剛)

    (責編:章華維、薛育建)

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    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