隧道內突發幽閉恐懼癥女子棄車步行引熱議
特殊路況下的駕駛能力該被一票否決嗎?

近日,一女子在高速路隧道內因幽閉恐懼癥發作,無法正常駕駛車輛,從而“棄車”步行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。
有網友責怪其身體不適還在高速路上駕車,建議其“以后別開車了”。也有網友認為如此評判太過武斷,她不是完全不能駕車,而是在特殊環境下不能駕車。
8月28日,華西都市報、封面新聞記者從四川高速公安六分局獲悉,事發地點為樂漢高速漢源東至金口河段,該段道路全長53公里,隧道群占比超90%,行車環境較為特殊。該女子離開隧道后癥狀便有所緩解,最后選擇從國道繼續前行。
對此,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心理治療師周婧媛科普:幽閉恐懼癥屬于焦慮障礙譜系中的一種特定恐懼癥,其核心特征是對封閉、狹小空間產生恐懼,輕度患者若能有效自我調節,通常不會嚴重影響駕駛。
女子報警
我在很長的隧道里不敢開車了
四川高速公安六分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,事情發生在8月12日,當天他們接到一女子報警求助:“我有幽閉恐懼癥,目前在一個很長的隧道里面,車子停在旁邊的應急停車帶里,開了雙閃,但是不敢開車了。”
接警后,值班警員一邊通過對話安撫、轉移駕駛員心理負擔,一邊調看監控視頻,確定車輛位置,開展救援。
現場監控視頻顯示,駕駛員停車后,將多個錐形桶放在車輛后方,然后和同行女子沿著隧道入口往回走,直到民警趕到,將其安全帶離。
8月27日,此事在網絡上發布后,引發大量網友評論,其中,認為該女子身體不適合開車、以后就別開車了的留言較多。持相反觀點的網友則認為,該女子只是在特殊環境下沒法開車,日常城市道路寬敞平坦,不會有太大的問題。同時,不少網友還在評論區分享了自己在隧道內駕車的經歷:長時間待在這種昏暗密封的環境里,感覺喘不上氣。
高速警方
女子充分休息后恢復駕駛能力
針對網友的爭論,四川高速公安六分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此次事件發生的道路,環境較為特殊。據介紹,樂漢高速漢源東至金口河段全長53公里,橋梁加隧道形成的隧道群占比超90%,該女子下車的隧道,長度超過了10公里,按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計算,駕駛時間至少8分鐘。
監控顯示,隧道內裝飾較為單一,部分墻面為黃色,中間有一道青色,部分天花板有白色、藍色的裝飾。
當天駕車的女子介紹,她之所以突發幽閉恐懼癥,是因為在隧道內駕車時間過長,“出現手哆嗦、心跳加快、腿軟的情況,真的不能開車了。”
該女子離開隧道后能否繼續駕車?四川高速公安六分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當天該女子得到充分休息后,情況自行好轉,恢復了駕駛能力,最終駕車沿著國道繼續前行。
心理治療師
預感發病可嘗試5個步驟緩解
什么是幽閉恐懼癥?發病后有什么癥狀?是否影響正常的生活?8月28日,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心理治療師周婧媛。
據介紹,幽閉恐懼癥屬于焦慮障礙譜系中的一種特定恐懼癥,其核心特征是對封閉、狹小空間產生恐懼,患者常擔心“逃不出去”或“會窒息”,從而產生強烈的不安甚至恐慌。患者的生理癥狀包括:心跳加快、胸悶、出汗、頭暈、呼吸急促,甚至有瀕死感;回避行為包括不坐電梯、繞行隧道、拒做影像檢查,嚴重者可能影響學習、工作和社交。
周婧媛介紹,如果患者預感自己即將發病,可以嘗試5個步驟緩解。
第一步:穩住呼吸,用4-2-6呼吸法,吸氣4秒,屏息2秒,再呼氣6秒。重復幾輪,讓呼吸變慢。
第二步:放松身體,從手掌開始,繃緊5秒再放松。依次到肩膀、背部、腿部,讓全身逐步放松。
第三步:轉移注意力,倒數100個數字,或者專注數手指關節、默背一首歌。
第四步:給自己暗示,默念“這只是焦慮,不會傷害我”,同時提醒自己,發作通常幾分鐘就會緩解。
第五步:握住一個小物件,如鑰匙、戒指、手鏈,感受它的質地與溫度,把注意力拉回現實。
那么,幽閉恐懼癥患者能否駕車?周婧媛介紹,這需要根據患者癥狀來區分不同的嚴重程度。輕度患者若能有效自我調節,通常不會嚴重影響駕駛,但中重度患者在發作時可能會出現失控行為,因此往往不適合單獨駕車,尤其是長隧道或高速等高風險路段。
案例
幽閉恐懼癥患者楊先生:
動車飛機電梯我都坐不了
8月28日,記者還采訪了受幽閉恐懼癥困擾十余年的楊先生。
據其介紹,他患病前后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分界點,不知不覺就對幽閉空間害怕起來。“只要一進入封閉、狹小的空間,腦子里就籠罩著一層陰影,總感覺無法逃脫。”楊先生說,他發病時,不僅會呼吸急促、手腳發抖,還會出現面色發白、冒虛汗等癥狀,“離開了封閉空間就緩解了。”
“動車、飛機、輪船這些交通工具我都坐不了,一進去就感覺自己出不了氣,只有汽車和地鐵可以坐,因為我知道它隨時都會開門。”楊先生說,坐汽車都是近幾年病情有所好轉才坐的,前幾年他只能自己開車,沒法坐別人的車,“自己開車,隨時可以停下,所以不會怕。”
對于楊先生來說,除了交通不便外,日常生活中最大的不便還在于無法坐電梯,“高樓層根本去不了,在電梯里只要看見電梯門緩緩關上,心里就開始不舒服。”(華西都市報-封面新聞記者 杜卓濱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