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德昌:12萬畝板栗林實現生態價值轉化 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“綠色引擎”

清晨的陽光穿透德昌縣板栗現代林業園區的枝葉,連片板栗林綠意盎然。一陣“嗡嗡”聲中,植保無人機掠過樹梢,將生物源藥劑均勻灑向林間——這是2025年5月,德昌縣在400畝省級科技推廣項目區內,為板栗產業“科技升級”寫下的生動注腳。而在項目區之外,德昌坐擁12萬畝板栗林這一“綠色家底”,曾長期受困于傳統種植模式,如今正以這400畝為示范,朝著“天府森林糧庫”的目標破局前行。
12萬畝“金果子”的困境:百年產業遇病蟲害
德昌板栗栽種史超百年,昌州街道花果村至今留存數百株老板栗樹;近20年來,當地依托“光熱充足、晝夜溫差超12℃”的天然優勢,將板栗林規模擴至12萬畝,成為省內知名板栗主產縣,這片林子更是群眾眼中的“搖錢樹”。
但“金林子”難出“好果子”,栗實象蟲害成了栗農常年的“心病”。“過去縣林草局組織統防統治,靠高壓槍人工噴施,一家人忙一天才噴7-8畝,葉子背面、樹梢打不透,還容易中毒!”樂躍鎮群英村栗農楊昌順的回憶,道出了12萬畝板栗林的共性難題:傳統種植憑經驗,病蟲枝、交叉枝纏繞導致樹勢衰弱,栗實象、炭疽病反復爆發,直接造成產量“過山車”——年畝產波動在200-300斤,病蟲害嚴重時好果率不足60%;加上缺乏精深加工,板栗多以1.8-2.2元/斤的初級鮮貨售賣,附加值低。“守著12萬畝林子,怎么讓‘森林糧庫’穩產又增收?”成了德昌板栗產業的現實考題。
科技破局400畝:“樹醫生+無人機”打響防治攻堅戰
轉機始于2024年。隨著“大食物觀”落地與“天府森林四庫”建設推進,德昌縣林草局聯合涼山州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院,針對產業痛點申報省級“板栗提質增效與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”推廣項目,將400畝板栗林(位于德昌縣板栗現代林業園區)設為核心示范區域,以“小切口”探索產業升級路徑。
項目組首先化身“樹醫生”,為示范區內每棵板栗樹“量身診療”:剪去病蟲枝、交叉枝,讓果樹“通風透光”;再根據萌芽、坐果等生長周期,定制氮磷鉀硼配比“營養餐”,從根源增強樹勢抗逆性。“以前施肥憑感覺,現在按樹齡、掛果量算,一棵樹能多結20斤好果!”示范戶聶登富直言變化。
更讓栗農“開眼”的是無人機飛防帶來的“效率革命”。2025年5月與7月,項目組兩度調配2臺植保無人機開展大規模防治作業,單臺無人機單日作業量可達200畝,效率足足是人工的25倍。“我們選用的是對人體無害的生物源藥劑,而且規劃好合理航線與航速后,無人機噴藥特別均勻,防治效果十分徹底,就連樹頂的害蟲也無處遁形!”項目組技術人員巫登峰介紹,飛防作業后,示范區的病蟲害發生率直接降低了70%。
成效看得見:畝均增收超1800元 育出“不走的技術隊”
科技的“魔力”,很快在400畝示范區內顯效,更給12萬畝板栗林的升級打了樣。
——產量品質雙提升:2025年示范園板栗畝產穩定在600斤以上,好果率突破90%,糖度從14%提升至18%;平均收購價漲至3-3.4元/斤,畝均增收超1800元,直接帶動100余戶農戶受益。
——生態效益顯見:綠色防控讓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40%,林間生態肉眼可見改善。“以前打藥后林子里連蟲叫都少,現在鳥多了、松鼠也回來了!”一位栗農感慨。
——技術留存更長效:項目還培養了10名本土技術骨干,他們能獨立完成修剪、施肥、飛防調度全流程;加上3家科技示范戶,形成了一支“不走的技術隊”,為后續12萬畝板栗林的技術推廣儲備了力量。
“400畝的成功,是12萬畝產業升級的起點。”德昌縣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下一步將依托安寧河流域區位優勢,以示范基地為標桿推廣技術,同時推動板栗深加工,開發板栗仁、板栗粉等產品延伸產業鏈。“未來,12萬畝板栗林將真正成為德昌實現生態價值轉化、助力鄉村振興的‘綠色引擎’。”(張霖)
![]() |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